3月12日,IIGF绿色 “一带一路” 中心应邀参与了由John McKinnon主持的有关中国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研讨会。研讨会探讨了如何促进中国与国际之间合作交流的相关议题。

研讨会由Ma Keping主持开幕,他强调了在中国推行自然保护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生态保护红线(ECRL)在其中的关键意义。

研讨会中,来自以下机构和组织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工作成果和分析报告:

  •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李琳
  • 保尔森学院的史建斌
  • 东亚澳大拉西亚航线合作伙伴(EAAFP)的Doug Watkins
  • 全球环境基金(GEF)下黄海合作组织的Guo Yingfeng
  • 东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Mundita Lim
  • 中国科学院的徐伟华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的Zhang Fengchun
  •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的Alice Hughes

IIGF绿色“一带一路”中心生物多样性金融研究员Aurélie Chane-Yook介绍了“一带一路”为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和机遇,并介绍了有待改进的“一带一路”相关案例,以及“一带一路”绿色治理的工具。

China-EU Biodiversity Workshop

随后的小组讨论强调了开展国际合作对于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以及在建立生物多样性测量评估标准和工具方面的挑战。

“生物多样性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应该像应对气候变化那样,把此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 Alice Hughes

如果中国希望能够将其环境哲学理念,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方面的理念传播出去,那么在国内和国际上加快采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招标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研究中,作者指出了中国仍需改进的关键领域,包括:

  • 重视沿海和海洋保护;
  • 促进生态意识的普及;
  • 鼓励地方社区加强共同参与和管理;
  • 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更广泛地纳入发展议程的主流中去,而不只是依托单独机构来处理这跨部门议题;
  • 确保生态红线高于其他红线和发展规划;
  • 应用“同一健康”方法(One Health Approach)解决相关问题。

这项研究将推动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合作,以积极响应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的总体愿景。欧洲和中国的政府和非政府利益相关者将开展更紧密的协作,从而将中国的成功模式在欧盟进行推广,并共同解决中国内部仍需改进的问题。

索非亚项目规划和管理有限公司代表欧洲委员会制定了框架协议并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为筹备COP15,该框架协议组织开展了此项研究,以支持生物多样性治理知识和经验的共享

About the author(s)

Aurélie Chane-Yook is 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Green BRI Center at IIGF.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