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CCIEE)德国阿登纳基金会(KAS)就中欧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召开了一次网络研讨会。

中国和欧盟都致力于推动《巴黎气候协定》目标的实现,都承认自己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新当选的欧盟委员会通过推出 “欧洲绿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欧洲在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而中国则刚刚宣布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目标。本次网络研讨会邀请了来自欧盟和中国的专家,共同探讨各自地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同时专家们也指出了双方在这方面的合作潜力。

研讨会由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主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交流部副部长袁幽薇强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中国与欧盟各国的努力,并指出欧盟碳边界调整将破坏中欧贸易关系。之后,阿登纳基金会多边发展政策对话负责人Denis Schrey呼吁将讨论落实到行动上。

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请小组成员讨论了欧盟在2050年实现气候中和以及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共同点、不同点以及潜在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他强调了中国和欧盟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合作。早在2005年,中国-欧盟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就已经为合作和对话提供了一个高级别的政治框架。

Christoph Nedopil Wang 博士主持气候KAS/CCIEE 欧盟-中国气候融资对话

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局气候金融部门负责人Philip Owen赞扬了中国和欧盟的雄心壮志,并提出了对中国淘汰燃煤电厂的期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强调,欧盟有60年的时间实现碳中和,而中国只有30年。他分享了中国的决心如何在 “十四五 “规划中体现出来,因为这个目标是中国政治理念的一部分。

智库Bruegel能源和气候政策高级研究员Georg Zachmann分享了欧盟碳交易的成功案例,并阐述了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合作计划,例如加强联合建模以更好地理解气候溢出效应。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强调,虽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难度很大,但能源转型非常重要,中欧合作在清洁取暖、技术和政策合作方面尤为重要。

在关于欧盟与中国在绿色金融、气候金融和碳定价方面的合作潜力的讨论中,主持人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开场就肯定了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在规范绿色金融方面的先锋作用。欧盟的金融机构从事绿色金融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欧盟在2019年发布了《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EU Taxonomy)。欧盟也在2005年率先推出了ETS,中国也宣布启动国家ETS。就在10月13日(周二),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到生态环境部视察,他在会上介绍了”十四五 “环境政策议程,其中包括建设全国碳市场。

虽然双方在方法上仍存在差异,但利用绿色金融和相关工具促进中欧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Christoph Nedopil Wang博士主持了关于中国和欧盟制定绿色金融国际标准的讨论。小组成员就2030年欧盟和中国排放交易系统的前景,以及欧盟如何进一步支持中国实现其气候目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