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筹办的以“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Civil Society,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operation, 4C)为主题的线上会议于日前召开。系列论坛的第一次会议以“民间”(Civil Society)为主题,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 Wang受邀参与会议讨论。
2020年11月1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亚太国家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这项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在将会在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RCEP的条款中未能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协议。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绿发会筹办了此次线上会议,讨论RCEP给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等方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会议由日本第60任首相,东亚共同体研究所理事长鸠山友纪夫致开幕词。中国科学院副教授综合保护中心Alice C. Hughes博士主持了会议。

Webinar on the impact of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on the environment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一带一路”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 Wang参加4C线上研讨会

与会者讨论了RCEP生效后全球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的风险和机遇,特别是关于RCEP中环境面临的风险。Christoph Nedopil Wang在发言中强调,绿色金融是使RCEP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许多签署RCEP的新兴市场国家,对可持续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进行投资。他指出,发展绿色金融需要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例如,可以仅对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进行投资。中国的相关机构近来努力为打造绿色供应链,实行绿色的“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12月1日发布了《“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基线报告》,这一报告获得了中国生态环境部的支持。《报告》提出基于对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的积极贡献和负面影响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进行“红、黄、绿”三类分类。 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博士,前联合国秘书处高级参赞、全球契约办公室高级顾问Fred Dubee,全球未来研究所(GIF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handran Nair;澳大利亚安全气候委员会主席Ian Dunlop等出席本次活动。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