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在2020年会上发布了《新冠疫情下的“一带一路”投资和绿色发展》研究报告。该报告旨在通过数据分析,展现疫情之下中国海外投资的完整图景,并基于此提出推进“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和绿色复苏的政策建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绿色“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Christoph Nedopil Wang发布该项成果。

该研究报告分析了2020年6月之前中国投资者如何对“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进行投资。报告指出,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中大多数国家的投资额有所下降,总投资额为234亿美元,较2019年同期的460亿美元下降了约50%,与2018年同期相比下降60%。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额史上最低。但相较而言,中国在非“一带一路”国家的投资减幅更大,由2019年上半年的210亿美元跌至2020年上半年的44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始终大力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

Christoph Nedopil Wang指出,尽管新冠疫情减缓了全球经济增长趋势,中国在2020年的经济增长仍有可能持续,但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会持续受到疫情冲击。为确保中国实现绿色投资,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绿色复苏,他在报告中给出五点重要建议:一是关注可持续的投资项目。应立即淘汰并停止一切燃煤投资,2020年燃煤投资仍占能源相关一带一路投资的35%。即使获批,燃煤投资回报也不会高,这是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大多数情况下已比燃煤发电便宜;二是协助合作国家和企业偿还已投资的“一带一路”项目(主权)债务;三是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一带一路”项目合作,保证现有项目在困难时期也能持续推进;四是采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ESRM)的通用标准。由于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国际投资机构都采用类似标准,此举可简化中国和国际投资者的共同投资;五是站在社会和环境角度制定不良投资的淘汰计划,以避免给可能被搁置或暂停的项目带来声誉、社会和环境风险。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对“一带一路”不同的领域的绿色投资情况。2014至2020年,中国对绿色能源的投资呈相对增长趋势。2020年上半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包括大型水力发电)的投资占总能源投资的比例由2019年的44 %增至58%,首次超过50%。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表示,随着疫情蔓延,包括绿色项目在内的“一带一路”项目及合作等受制于各国封闭或管制政策,无法推进或进展缓慢,新能源领域也面临严峻挑战。但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的绿色能源投资势头不减,这也意味着只要企业应对得当,“一带一路”新能源合作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金融机构应当给予新能源企业相应支持,商业性银行等可以对新能源企业进行授信或者通过内保外贷进行直贷,降低融资成本;企业自身也可以以境外发债方式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银团、保险公司等进行合作,扩展新能源融资合作空间。

点击这里下载完整版报告。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