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意“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概览
中意两国在备忘录中提到了中意之间历史友好关系,并特别强调了意大利作为古丝绸之路最终港口的作用。意大利是欧盟国家中第11个加入“一带一路”的成员国,也是G7(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组织七国集团)中首个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备忘录的国家。
意大利这份7页的备忘录与其他国家的“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在结构上并没有太多差异,主要都是从战略高度较为概要得提到以下6个方面的合作:
- 政策对话
- 交通、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
- 贸易投资
- 金融合作
- 人文交流
- 绿色发展
在签订备忘录的同时,中意双方的政府、公共机构、私营机构之间还签署了30笔总价值约28亿美元的合作项目以支持意大利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有一项是意大利国有银行Casa Depositi e Prestiti (CDP)即将在接下来几周发行的价值50亿人民币的熊猫债券。此外,CDP和意大利一家油气公司Snam与丝路基金也签署了相关协议,计划在“一带一路”国家进行合作投资,特别是天然气领域。在交通领域,中意两国在未来也将开展合作。意大利的里雅斯特和热那亚港口是其国内最大的海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里雅斯特港口,每日都有火车通往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等国,是联通欧洲内陆经济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国在这两个港口都承诺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
据政界相关人士透露,出于意大利和其他西方伙伴国的压力,在本次备忘录签署中,并没有将5G通讯、信息共享等战略性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合作范围。因此,虽然备忘录的签署未能避免招到质疑和批评,但总体上来说,意大利国内对备忘录的态度还是较为积极的。据著名智库Bruegel的一项研究,欧盟范围内对“一带一路”的平均评分是0.7(5为绝对正值,0为中性,-5为绝对负值),而意大利国内这一评分是1.8[1]。
二、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的潜在影响分析
意大利是世界上第八大经济体,2018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逾2万亿美元。而同时意大利也是欧元区2018年第四季度唯一一个经济衰退的国家,2018年10月以来,其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约0.2% ,意大利政府经济治理能力因此受到质疑。2018年意大利政府债务已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0%。 与德国政府的政府债券相比,意大利政府的债券在接下来的10年内,每年需要多付2.59%的利息。
中国是意大利2018年度第九大出口国,意大利出口总额约3%(意大利最大的出口伙伴是德国,其次是法国)都流向了中国,主要出口商品为机械产品、纺织品和化学品(见图2)。中国还是意大利的第三大进口国,提供意大利进口商品的约5%。主要进口商品为:
纺织,机械和电子产品。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而言,意大利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国(仅次于德国,荷兰和英国),欧盟境内第八大中资直接投资的目的地。
总体来看,2018年中国对意大利贸易顺差达到约200亿美元,中国是意大利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国家。中意之间经济往来愈加频繁,在贸易投资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资料来源: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中意之间贸易情况更多资料请点击这里;
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更多资料请点击这里;
图4 中意 1999年到2017年间贸易往来情况概览
资料来源: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三、“一带一路”绿色增长新机遇
从备忘录的文本和随之而签订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来看,交通、物流和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合作将成为两国合作的重点。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一系列合作背后显示了强有力的绿色发展的政治意愿。正如上文所述,“绿色发展”位列备忘录中6大方面的合作内容之中。同时,备忘录正文也明确提出“要在可持续、环境友好的前提下,促进互联互通,积极倡导全球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2]。
中国近年来大力倡导绿色发展,也将绿色理念整合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之中。早在2017年5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就曾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3]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要促使经济发展达到理想的绿色状态并不容易。例如,根据IEEFA的数据,中国对外投资中有80亿美元的太阳能设备,同时也有213亿的资金投向了煤电,而这些煤电项目中,仅有38%能够达到中国的“清洁煤”项目标准。和其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一样,如何因地制宜得平衡既得经济利益和长远社会利好是一项摆在中意两国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为促进中意两国的“一带一路”合作朝着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给予关注。
1,意大利经济发展的核心痛点。考虑到意大利政府背负的国债压力及由此给意大利和欧盟整体带来的舆论影响(意大利政府近期预算违反了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标准),意大利需要更多的非债务性投资才能实现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促使中意之间“一带一路”合作能走得长远,首先得解决意大利的赤字问题。必须发展更多以项目为基础的投资,而不是债务投资,最好是科技、创新、和绿色领域的高质量投资。
2,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意大利的一项支柱产业,占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的10% – 14%,必须在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上谨慎进行投资决策。一项对的投资决策可以大大提升游客体验,比如旅游交通的畅通舒适性,从而促进旅游业的良性增长;而一项错的投资决策不光对旅游业本身产生负面影响,还会阻碍当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港口附近海水质量恶化,历史文物保护与新建旅游设施间争端难以平复等。
3,生态保护。“一带一路”合作必须为意大利生态保护贡献解决方案。意大利近年来在环保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一项研究,意大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1990年的3.89亿吨减少到2015年的3.22亿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强度从1990年的0.22千克/美元降低到2015年的0.16千克/美元(以2010年修订标准计算)[4]。 “一带一路”合作必须注重于在清洁科技上的合作,才能在经济活动增长的情况下保持意大利的环保成果。
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惠互利。中意两国早在1985年就签署了双边投资协议,两国间的贸易伙伴关系早已建立并趋向稳定,因此带路合作备忘录的影响不应只停留在两国之间的双边互利,应该是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更多的国家从中意之间的合作中获利。中意两国必须加深对话,达成对带路国家投资标的的共识。据哈佛大学“经济水晶球”- “The Atlas of Economic Complexity” 显示,意大利最为关心的ICT相关技术、保险金融和机械的出口[5]。中国在对意合作中,可以重点关注这些领域的合作空间和“一带一路”国家在这些产业方面的发展诉求。
5,信息披露。意大利是迄今为止签订带路合作备忘录的最大经济体,这自然会引来最多的国际关注。很多西方舆论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加入“一带一路”能给意大利带来什么好处?中国跟意大利签完备忘录后又与德国和法国两个非“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450亿美元的合作项目。这么说来,对欧洲国家来说,签不签备忘录到底有什么区别?另外,国际社会也在密切关注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后再与中国合作时如何面对多重合作框架带来的挑战。在面临中国、欧盟、联合国三重规约的情况下,意大利将如何应对?因此,必须加强中意之间合作的相关信息披露,才能加强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促进中意之间合作的良性发展。
[1] Herreror and Xu, “Countries’ Perception of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Big Data Analysis.”
[2] You can find the full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here
[3] http://www.gov.cn/xinwen/2017-05/27/content_5197523.htm
[4] https://www.iea.org/countries/Italy/
About the author(s)
Dr. Christoph NEDOPIL WANG i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Gree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enter and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Green Finance (IIGF)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UFE) in Beijing, China.
Christoph is a member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reen Coalition (BRIGC)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He has contributed to policies and provided research/consulting amongst others for the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CICE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various private and multilateral finance institutions (e.g. ADB, IFC, as well as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e.g. UNDP, UNESCAP)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s.
Christoph holds a master of engineering from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Berlin, 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Harvard Kennedy School, as well as a PhD in Economics. He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finance,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having work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 for almost 10 years and being a Director for the Sino-German Sustainable Transport Project with the German Cooperation Agency GIZ in Beijing.
He has authored books, articles and reports, including UNDP’s SDG Finance Taxonomy, IFC’s “Navigating through Cris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Handbook for Board Directors”, and multiple academic papers on capital flows, sustain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