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初以来,中国打响新冠疫情阻击战,措施包括限制人员流动,如暂停部分公共交通设施;减少人群聚集,如很多公司实施在家办公,鼓励人们待在家中等。与此同时,部分国际企业也暂停了许多与中国的业务,英国航空、汉莎、达美等航空公司减少或取消航班;此外,星巴克、苹果和宜家等公司关闭了在中国的门店。事实上,这些决定可能会给中国及其国际经济伙伴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一、当期直接影响
疫情导致的经济损失涉及范围广泛,从各国依赖中国制造业而导致供应链中断,到企业无法产生收入时违约带来的连锁反应;从交通限制而致使商业合作的中断,到经济进一步的恶化。中国是许多“一带一路”国家最大的贸易和投资伙伴,这些国家面临暂停诸多“一带一路”项目以及为本应出口到中国的产品寻找替代买家的风险。来自肯尼亚的牛油果、来自卢旺达的肥皂、来自中东的燃料——这些产品都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
为了应对疫情对国内经济的直接影响,中国政府调整了货币和财政政策。例如,中国人民银行2月3日宣布通过逆回购向金融市场注入1.2万亿元人民币(约1730亿美元),以保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流动性。然而,其中大部分将用于支持国内经济,而不是“一带一路”国家。
二、中短期影响分析——以SARS作对比
为了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全球经济,特别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2003年的情况,当年中国经济因为非典而停滞。与今天类似,中国政府、国际企业和大使馆在2003年初至2003年6月期间采取了相应措施,其结果是2003年第二季度的出口与前一年相比有所放缓(见图1)。

然而,这种短期的经济衰退并没有真正影响整体经济增长或海外出口。2003年,中国GDP增长和出口增长均较上年大幅增长。此外,在非典爆发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似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显示 102550100 项结果搜索:
年份 | GDP增长 | 出口增长 |
---|---|---|
2001 | 10.57% | 6.9% |
2002 | 9.79% | 21.3% |
2003 | 12.9% | 34.4% |
2004 | 17.7% | 35.2% |
2005 | 16.91% | 28.8% |
表 1: 2001年-2005年中国GDP增长和出口增长(数据来源:OECD)
2020年和2003年相比,一个重要差异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提高了。到2020年,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约为20%,而2003年仅为8.74%。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依赖程度却与2003年相似,中国目前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与2003年大致相同,甚至略低于2003年(见图2)。这意味着两件事:第一,如今的中国更依赖于国内市场;第二,尽管2003年中国对国际贸易的相对依存度略高,但2003年中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活动并没有严重受到非典的影响。而目前来看,新型冠状病毒风险对国际股票市场的影响也未体现。

尽管前景乐观,但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的投资预计会减少,可能会降至1000亿美元以下,如果病毒不能很快得到控制,后果将会更加严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尤其大。
由于2020年全球经济,特别是“一带一路”经济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高于2003年,2020年的经济涓滴效应可能会更高。因此,如今中国海外经济活动(如贸易、投资)下降同等幅度造成的影响要比17年前要大得多,这是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经济体难以应对的。
2003年中国经济较多的依赖于国有企业,而目前的中国经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活跃度和贡献度均比2003年要高。虽然2003年和2020年的国有企业都不太可能出现衰退,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能更难获得信贷或其他融资,这将对国内和国际经济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当前的经济放缓可能导致碳排放量下降,由此可能带来两个环境风险:一是以复工复产为首要目标,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或会宽松;二是以数量型经济增长为动力,更加关注易于增效但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而非创新型绿色技术。但是,由于本次疫情的发生,政府各部门对于加强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保护野生动物、关注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更加重视,中长期相关环保举措应仍会持续推进。
三、对策建议
为降低疫情对“一带一路”投资影响,从经济角度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应制定应急计划,以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比如为双方出口商提供特别贸易信贷支持。
2. 中国和国际组织应向受影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专项资金,帮助其应对中国贸易和投资放缓带来的影响。
3.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应加强信任机制建设,通过可靠、有效的健康和安全管控,持续贸易往来。
4. 中国应该利用这次危机后的经济刺激,在国内外加大绿色技术、绿色工艺和绿色产业的投入,加速实现建设生态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inancial Account: Assets: Direct Investment Abroad for China (DISCONTINUED) [2][BPFADI02CNQ637N], retrieved from FRED,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https://fred.stlouisfed.org/series/BPFADI02CNQ637N, February 14, 2020.
[3]http://global.chinadaily.com.cn/a/202002/05/WS5e3a060ca310128217274e78.html
[5]https://www.nytimes.com/2020/02/03/business/economy/SARS-coronavirus-economic-impact-china.html
[6]https://foreignpolicy.com/2020/01/24/wuhan-virus-china-belt-and-road-pandemic/
[7]https://www.asiatimes.com/2020/02/article/china-virus-infects-myanmar-belt-and-road-plans/
About the author(s)
Dr. Christoph NEDOPIL WANG is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Gree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enter and a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Green Finance (IIGF)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UFE) in Beijing, China.
Christoph is a member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Green Coalition (BRIGC) of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He has contributed to policies and provided research/consulting amongst others for the China 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CCICED), the Ministry of Commerce, various private and multilateral finance institutions (e.g. ADB, IFC, as well as multilateral institutions (e.g. UNDP, UNESCAP)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s.
Christoph holds a master of engineering from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Berlin, a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from Harvard Kennedy School, as well as a PhD in Economics. He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finance,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having work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 for almost 10 years and being a Director for the Sino-German Sustainable Transport Project with the German Cooperation Agency GIZ in Beijing.
He has authored books, articles and reports, including UNDP’s SDG Finance Taxonomy, IFC’s “Navigating through Cris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Handbook for Board Directors”, and multiple academic papers on capital flows, sustainability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mments are closed.